过去两年,“快充”江湖就没有消停过,一众快充技术轮番上阵,呈现在用户眼前的性能指标也是节节攀升。粗粗盘点下来,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快充技术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除了我们熟悉的高通的Quick 、MTK的Pump 、USB PD这三大标准以外,各个手机厂商也在加速研发自己的快充技术,生怕掉队,比如OPPO的VOOC闪充技术、华为的FCP和SCP两代快充技术、三星的AFC、一加的DASH极速闪充、MOTO的涡轮快充技术等等。所以只要是搞充电头的人坐在一起,“快充市场谁将笑到最后”永远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

对于快充技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实际上它和传统的充电技术相比最明显的差异无非两点:支持更宽的电流电压范围,提供更大的充电功率;通过在充电和受电设备间建立通信机制,实现充电电流电压的自适应调节,按需供电,提升效率,让充电器更加“智能”。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充电方案中一定包含两个核心的器件:一个“主内”的AC/DC电源管理器件,确保功率转换时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效率;一个“主外”的端口控制IC,负责解读与受电设备间的通信协议,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充电参数。在这两颗料中,由于各种快充技术的通信协议不同,后者会因技术而异,而对前者电源管理器件则是有很多共性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手中有一颗经得住推敲的AC/DC芯片,就有机会兼容多家快充协议,左右逢源,上下“通吃”。

如果你听了日前在2017(深圳)智能手机快充与无线充电技术研讨会上Power (以下简称PI公司)高级工程师谢厚林,以及近期在2017年中国(成都)电子展成都电源集成技术和高功率密度设计研讨会上PI应用工程师马昭华的演讲,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PI的打开方式!

帮助PI公司“通吃”快充市场的AC/DC芯片,就是其久负盛名的-CP芯片,很多人已经领教过它的厉害。

【图为PI高级工程师谢厚林在演讲】

【图为PI应用工程师马昭华在演讲】

我们在这里再复习一下:

【图1,-CP的典型应用电路】

有了-CP这样一颗电源管理芯片做后盾,只需要搭配上一颗控制接口IC,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快充解决方案了。

比如,加上了PI公司开发的充电器接口IC,就可以完美支持最新的Quick 3.0 标准(见图2)。

【图2,采用PI 接口控制IC的Quick .0快充解决方案】

如果搭配上的EZ-PD CCG2 C型USB端口控制器,又可以秒变USB PD的方案,最高可支持20W的充电功率。(见图3)

【图3,PI和共同推出的USB PD充电解决方案】

结语

所以,无论快充市场如何变化,实际上对于电源方案的要求是不变的:更高的转换效率、更靠谱的可靠性和保护特性、更小的尺寸,再加上对多种协议标准的适应性。有了上面这些神功护体,哪怕是江湖上再如何的“刀光剑影”,你都可以安逸得从梦里笑出声来。

答案你猜到了吗?

【图为2017(深圳)智能手机快充与无线充电技术研讨会会场】

【图为2017年中国(成都)电子展成都电源集成技术和高功率密度设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