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平台发帖 社交平台频现医疗“擦边球”,发帖引流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图片引自网络)
本期嘉宾
赵占领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
岳屾山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阿拉木斯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专家
社交平台医疗内容颇受欢迎
现如今,各种社交平台上医疗类内容颇受欢迎,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人们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医疗知识的需求更旺。在社交平台搜索“某某医生”或“儿童退烧药”等相关内容,会出现大量帖子。在疫情肆虐期间,#抢购偏远地区布洛芬攻略#等相关的帖子频上热搜,争议不断。在这些引发大众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下,社交平台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帖子还潜藏着更多不合规的“暗流”。
有数据调查显示,2021年,某社交平台上的“医疗健康”类的帖子已经成为主流赛道,发帖量超过20万,在众多内容赛道之中位列第八。各种社交平台上如果搜索“医生”,会出现大量以“XX医生”作为用户名的账号,这些账号有的已经积累了数万名粉丝。那么这些医生在平台上发布哪些内容是合规的?哪些内容是不被允许的呢?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介绍说:
赵占领:
就医生不能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诊疗服务,除非是互联网医院,也就是说具备资质的互联网机构,依法开展这种在线的诊疗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医生可以在线开展诊疗,否则的话医生个人在社交平台或者其他的网络平台上,直接开展诊疗服务,这个是属于非法行医。
所以现在医生在网络平台,特别是社交平台上以及直播平台,它只能开展一些科普活动,比如说宣传一些健康知识,介绍一些健康的理念,这些是没有问题的,它没有针对某一个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进行具体的问诊,这些都是合规的,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说他在网络平台上去推荐药品,然后推荐这个患者去一些机构,线下的机构或者线上的机构去进行就医,像这些也是违规的。
(图片引自网络)
社交平台诊疗服务不被允许
如果医生在平台上开展诊疗服务,平台应依法及依据平台规则对此类用户进行封号等处罚。不过,“擦边球”的操作方式在社交平台上依旧存在,比如在帖子下方以该医生“小助理”身份的账号评论并置顶。大量求医患者在谈及病情时,被平台上的认证医生要求私聊或添加小助理的个人微信号,这些“小助理”的账号有的将患者引流至线下医院、有的甚至直接推荐去该医生挂职的医院就诊。那么医生将用户引流到线下的医院去进行就医的做法是否合规、平台又是怎样约束的呢?我们继续来听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的介绍:
赵占领:
平台对于医生用户的这种审查,主要是对他身份的审查,如果你宣称是医生的身份,那么平台要进行相应的审核,特别是用户他要申请进行平台的认证,在这种情况下,平台一定要审核他的执业许可证书等资质是否合法。
医生将用户引流到线下的医院去进行就医,然后发生相应的医疗事故,那么首先这个责任它是由线下的医院来承担,那么负责引流的这个医生一般情况下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这种引流它通常是和用户往往是进行点对点的这种私信性质的交流,它已经超出平台控制的范围,所以网络平台一般对此不承担责任,而且这个事故它发生在线下,更不是这个网络平台能控制的范围。
(图片引自网络)
引流到线下医院责任如何划分
如果医生在社交平台上通过点对点私信沟通,将患者推荐到线下医院,或向其推荐或者销售药品,属于违规行为。但是因这种行为超出平台控制能力范围,平台并不对此承担法律责任。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认为,关于认证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将患者引流至线下这一行为的权责划分,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其直接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
岳屾山:
判断这一个问题的前提是发帖的这个医生本人和他所在的医疗机构是不是具备了合法的这种诊疗的资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医生所发的帖子主要是进行一些医学上的科普,或者是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的话,一般来讲这种转化,因此有患者慕名去找的话,一般来讲不会存在着非合规的这个问题。
平台对它跟其他内容一样进行一个常规的审核就可以了,但如果说医生发帖的内容是具有十分明显的这种广告的特征了,通过打广告来进行引流获利的,那这种发帖内容就需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广告法,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等这些相关法律法规的这些规定,否则的话可能就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图片引自网络)
社交平台医疗“擦边球”为何屡禁不止
社交平台频现医疗内容“擦边球”为何屡禁不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科普,拍摄成本极低,仅需医生出镜念稿,剪辑成几十秒或几分钟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就能拿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浏览量,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极高的内容赛道。
一头部医疗MCN机构创始人告诉记者,2019年在某平台发力大健康内容时,他手下200多个账号里,仅一家平台的浏览量一天就能达到2000万,一年平均下来浏览量可以达到500亿。
巨大的流量和利益催生了医疗健康内容生产产业链。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大多数MCN机构的常规做法是,在医生提出选题后,完成初步文案,随后交给医生审核修改,随后进行内容拍摄、剪辑等工作。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阿拉木斯认为,平台对用户及医疗健康内容审核时不够完善,出现问题解决能力也不够强大。
阿拉木斯:
平台的用户核查大概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身份核查,第二种就是资质核查,第三种就是信息的核查,因为这个平台上的信息量太大了,它是数以亿计的客户,即便是事前的核查,由于我们这个平台它是在线的、数亿计的用户,不可能去一个一个的核实,就是说它的核查只是线上的核查平台,在线上找不到很权威的核实库的话,其实他也比对不了,因为他也没有这个能力去比对,所以这里面恐怕会隐含着一些风险和问题。
(图片引自网络)
如何规范社交平台医疗内容
如何对现有情况进行调整、规范,避免因不合规的医疗内容给公众造成不良影响?有专业人士建议对平台用户加强审核,这是审核前置把关的关键,对普通用户的医疗内容及时回查清理,对涉嫌营销导流、违规内容和账号下架、封号、降级处理。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建议说:
岳屾山:
因为医生这种特殊的身份,他所讲的一些涉及医疗类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更希望平台对于身份的审核更加严格一些。
这种咨询科普,甚至有可能会有一些用药建议,到底应该如何来对它进行界定,它是不是属于一个互联网诊疗的一个活动,这些需要我们的相关主管部门对这类行为做出明确界定,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指导性的意见,来规范医生这个特殊群体。
在互联网上一些跟医学相关的内容发言也好、活动也好,做相应的规范。避免因此给公众造成不利或者不良的影响。
(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