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合创业什么 喂,你们究竟对大学生创业有哪些误解?
“共享单车是出行的一环,没有那么有延展性。没办法像电商那样,不断往上搭东西,所以没办法当成一个事业。这个行业只有一个第一,而我们肯定做不到第一。”
——《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由你单车创始人金吉晖访谈
金吉晖和他的由你单车()团队成员,都是95后大学生。
故事有点像若干年前的OFO单车:一样的大学生团队,一样的从校园起家,一样的关注校园出行,一样的扎入共享单车领域。
不同的只是,OFO是先行者,更像跟随者。如今,共享单车业凛冬已至。
回看2017年4月金吉晖的访谈,你会发现,这个年轻的学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其实有清醒的认识。当时,其团队拿到了A轮一亿人民币投资,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当属佼佼者。
金吉晖是众多大学生创业者中的一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透露,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已经达到3%。
那么,当代大学生创业者是怎样的画像?他们对创业生态还有哪些需求?政府和高校出台的帮扶政策,帮到点上了吗?
6日,中国人民大学及30余所高校及单位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该报告调查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区52所高校、5000余名师生,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和2016年版本的报告不同,这次的报告特别聚焦高校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要赚钱,但不只为钱
调研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持续增强: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与2016年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还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
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可以把创业活动划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前者指创业者没有其他选择,为了生存不得不创业;后者指创业者是为了把握一个商业机会而进行创业。
像本文开头提到的“由你单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机会型创业。当时,金吉晖在OFO实习,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做了个盘算,觉得“很挣钱”,不如自己出来单干。
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31%)和“实现个人理想”(18%),10%的大学生创业是因为“发现了好的商机”。总之,大多属于机会型创业。
机会型创业比例较2016年下降
虽然主要目的不是挣钱,不过也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数据。
2017年出于赚钱动机而创业的大学生比例由2016年的16%上升到26%,说明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日趋务实。无可厚非,俞敏洪可说过,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大学生创业的时间也都挺早。大学前三年就创业的人最多,占比达到73%。创业时间早,意味着试错成本低,但同时也意味着面临经验匮乏和知识储备较少的短板。
愁,缺钱啊
创业,就是不断打怪升级。要是哪天“残血”时又遇上大魔王,那就惨了,很有可能丢掉一条命,得从头再来。
虽然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向纵深化发展,但大学生创业者们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障碍。
最主要的挑战就是——没钱。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资金短缺问题是他们准备创业或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资金支持政策。
资金不足仍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
钱怎么来呢?创业者表示,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少,多为自筹。与2016年相比,来自自有资金(自己、家人、创业伙伴)的比例从61%上升到了75%,也就是说大部分创业者依赖的是自己和自己的亲友圈。
创业资金来源
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的企业得不到风险投资(VC)的青睐。86%的企业没有VC介入,而有VC的,又全部处于天使轮融资阶段。这与大学生创业者企业发展不确定性大、风险系数高、未来发展不明朗等因素有关。
怎么破?报告建议,加强相关风险投资机构建设,比如可以从校友入手,由校友出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这在诸多名校已经有了实践。
师兄师姐对师弟师妹的爱,可以说是很深沉了。
第二大挑战,是缺乏专业指导。
其实,高校是大学生创业系统的主要支持机构,能通过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与支持体系保证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也就是说,“指导”这事,高校做起来也是顺理成章。5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和创业有关的教育活动。
创业课开了就开了,然后呢?
2015年,教育部就印发过一份文件,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调研显示,半数以上学生所在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接近一半的学生所在学校开展了较多或很多创业实践类培训活动。
在授课形式上,72.8%的学校采取理论讲授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实践分享、案例分享、模拟创业和创业能力培养等形式,种类还是相当丰富。
那学生到底想从创业课程中学些啥?——管理、营销和运营是人气最高的领域。
不过对课程怎么上,大家其实也各有看法。像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玉利就认为,学生想上的课程,都是MBA课的课程。但出色的MBA老师,可不一定教得好创业者,因为创业者面临的情境和成熟企业家完全不同。
“创业教育应突出行动、方法和思维,强调体验和反思。”张玉利说。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创业教育并无定法,也无需千校一面。不过,学校未必对自己创业教育效果如何心中有数。因为,只有54.3%的高校进行过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在进行过满意度调查的高校中,只有30.4%的高校做过满意度跟踪调查。“高校对创业课程重开设,轻闭环改进流程。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创业课程教育质量的跟踪分析和持续改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说。
“休学创业”并非学生最迫切需求
学生要创业,学校是要为他们打call的。
不过,高校的创业氛围如何?
一言以蔽之,现阶段学校创业氛围尚处在初级阶段。根据调研,仅有不到两成的学校创业范围浓厚,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创业氛围要普遍好于其他院校的创业氛围。
不过,氛围的营造非一时一日之功。近年来,高校也一直在政策方面拼命给创业大学生撒红包,帮扶得很是用心。
大学生创业者希望得到什么帮助呢?
请注意,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们,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其实是资金资助,其次是场地,再次是创业导师指导和创业孵化平台支持。
大学生期待的政策
也就是说,整点实际的!
那么,高校的政策学生用的还舒心吗?
23.9%的学生希望能够“以创业换算学分”,17.1%的人希望学校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16.8%的人希望学校科研成果可以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有10%左右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允许休学创业或放宽学习年限。
与之对应的,46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支持休学创业,12所高校支持创业算学分,13所高校支持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但只有4所高校的政策包括“学校科研成果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
高校创业政策
“高校最为普遍采取的政策‘休学创业’并非创业者最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毛基业建议,“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对于在校大学生需求的调查,以增加政策和需求的匹配性。”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