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papi”的最近一次固定放送,还停留在6月16日。就当papi酱“失联”成迷时,7月6 日上午,她在微博上发出一张聘书照片。“兹聘请papi酱作为分答App‘papi社区区长’,任职‘不设限青年研究所’,作为首席洞察官。”

这是分答于5月份低调上线的付费新项目,papi酱是第5位“社区区长”。而在99元可入社半年的“papi社区”中,有这么几个:“破掉固有人设,摘下有色镜片”、“不被框死,活的更精彩”。这里的papi酱,似乎和短视频里插科打诨的papi酱并不是同一个人。

沉寂已久的知识付费先锋,和沉寂已久的网红清流,双双以不同的面目重出江湖。只是,江湖还会不会有他们的传说呢?
曾经的网红界,除了国民老公,就是papi酱的江湖。

因为罗辑思维和真格基金那笔1200万的投资,papi酱开启了淘宝网红和直播网红之外的另一种网红变现路径。
papi酱的人生辉煌点,出现于罗辑思维为她召开的那次广告招标拍卖会。但当起拍价21.7万的papi酱广告最终以2200万落槌之后,papi酱的好消息就少了。

先是罗辑思维的撤资。从2016年3月到11月的8个月时间里,投资者罗辑思维完成了papi酱价值变现“落袋为安”的全过程。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第一期,许知远曾问罗振宇,“你觉得两年之后的papi酱会是什么样?”。罗振宇自问自答说,“很多人问我商业化后是否会透支 papi 酱,我当然要一次性透支掉 papi 酱啊”。
被罗振宇狠狠收割了一把后,papi酱的人气开始余额不足。
在微信端,papi酱的推送依然篇篇10w+,但平均点赞数从巅峰时期的2万左右锐减到了现在的不足一万。
在秒拍上,papi酱从今年1月短视频行业原创榜单第二,跌落到了6月份的第35名,热度从27651万降温至8415万
更惨的是百度搜索数据。去年2月,papi酱的百度搜索量开始上涨,到4月中达到17w+的峰值,正是那场广告招标会的时间。但从去年7月开始,数据慢慢呈下滑趋势,目前的平均搜索指数不及4w,接近papi酱爆红前的数值。

网红江湖城头变幻大王旗太快,就算是“现象级”网红papi酱也难逃此魔咒。但是,papi酱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这一历史规律。
直播是papi酱的转型第一阵地。去年7月份的首次直播,聊天两小时,收获2000万观众。但是,没有变音、素颜出镜、文静紧张的papi酱在脱离了短视频嬉笑怒骂的人设后,不少人大呼“粉转路”。
papi酱tube平台也没有实现从1到N的复制。美妆、美食、影视、科技等各色内容全面开花,成了大饼,但并没有孵化出和她曾经一个量级的网红创作者。

既然长得像苏菲玛索,那就试试当明星吧。合伙人杨铭对她的规划是,未来papi酱是明星、演员、导演,总之不再是一个普通网红。所以,罗振宇把papi酱的广告卖出了2200万,杨铭直接把papi酱变成了广告里的女主角。
但有些观众不买账。比如作为瑞士积家手表代言人,广告里的Papi酱唯美文艺,但手表广告播出后,有人评论“顿时觉得自己手上的表打折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区别于咪蒙的“造梗”,papi酱的“玩梗”生命力没那么旺盛。而当papi酱“明星化”之后,她的犀利、草根以及能撬动的情绪也随即消失,papi酱又不再是那个熟悉的网红了。
分答也是红过的。
去年5月,分答,一款回答内容只有 1 分钟的付费语音问答产品,静悄悄地上线了。
它的功能很简单——偷听。B 对 A 提问,同时付出酬劳;而 C 能够听 A 给出的回答,但每次需要给出 1 块钱,然后 A 和 B 对半分。
谁都知道,这年代要红,流量IP带节奏是最快的。在头条艺术家汪峰和Papi酱收割王罗振宇带过一波节奏后,超级IP王思聪的到来让分答彻底火了起来。
通过回答 32 个问题,这位首富独子就在分答上获得了超过 22 万元的回报,而他总共花费的时间不到一小时。
最火的一个提问是,“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最后,“王思聪之问”被偷听了 19594 次,提问者净赚了超过 6000 元。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分答。上线42天,1000万用户,50万条问答内容,超过100万用户为内容买单,交易金额超1800万,A轮融资2500万美元,估值超过1亿美金。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从分答获2500万美元融资,看知识分享经济的发展前景。”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曾在另一场合回答,“分答的意义在于证明不是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可以收费,碎片化的知识也可以变现。”

姬十三将分答定义为“碎片化的知识”,但分答从来没有摆脱过名人营销的质疑:以话题人物为发端,利用用户对名人的追捧和猎奇心理实施变现,这不是在生产大V,而是在消耗大V。
事实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种质疑的正当性。热度最高的娱乐系里,曾经玩得很high的明星们基本已经不玩了。他们自带粉丝和热度,到分答一游也就够了。
然而,分答最初立足的“知识”却变成了它的软肋。当用户猎奇心理减弱,对知识的真正需求被激发,分答的转型也势在必然。
大V靠不住,那就看中小V,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自己平台的大V。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暂停服务后,分答开始聚焦于社会、金融、医学、职场、健康等专业领域的KOL,定位在专业化知识问答。
社区的价值也重新被发现。今年1月,分答推出分答小讲,这是一种一对多的用户与意见领袖的沟通形式,也表明分答实际已经放弃原有的以交易打造社区的思路,开始引入更多新形式。
但是,没有名人和八卦聚光灯的分答,分答越来越像它的创始人一样低调了。尽管它是最早掀起知识付费市场浪潮的,但分答难言成功。
在今年6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姬十三表示出了对知识领域的怀疑。“我觉得整体行业的变化比我一年前想的要慢,我以前会更乐观一点,但其实行业的产品迭代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知识还没有成为硬通货,赛道来了,风口还没到。”
在此背景下,引入papi酱,对分答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有探索性的尝试。而从网红变成知识网红的papi酱,能否再给出点新鲜感?
现在打开分答 App,开屏广告便是刚刚入驻的 papi 酱。根据内容介绍,papi社区提供的内容包括每周一的“papi 酱的正经课”,每周三、周五的“ 课代表”,以及不定期开讲的“pass-by 圆桌”。
papi酱的讨论内容,从“大学毕业不想工作,一定要考研吗?”到“学的专业不适合我,一定要找相关行业吗?”再到“结了婚5年,一定要生孩子吗?”,当然也有关于直男癌、宅男、丁克、不婚族、家庭女性的话题。
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 papi 酱分享个人经验和心得的社区。这里的papi 酱,和微博上的papi 酱,短视频里的papi 酱,将会是两个不同的人,或者说,是两个不同的“人设”。
从分答的角度看,问答、小讲再到如今的付费社区的推出,“代表了分答三角形的产品矩阵形成,整体产品迭代宣告完成。”但papi 酱娱乐化和鸡汤化的内容设置,与分答本身主打的“知识付费”似乎并无太多关联,对于papi酱而言,不设限研究所以何种方式呈现,都更像是又一次粉丝经济的收割。
处在转型焦虑期的双方,是否真的能给知识付费带来新的方向?只能拭目以待。但对于重运营的社区模式来说,分答与Papi酱的合作应该算是社区IP孵化一个很典型的尝试。
发表回复